叶甫盖尼。别里托夫:别里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的主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
毕巧林: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 ”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罗亭: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聪明、热忱、好思想、善辞令,向往真理、憧憬未来;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本人脱离人民、缺乏毅力,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事业上都碰了壁,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默默地在1848年6月巴黎墓战中牺牲了,临死前手里还拿着一面红旗。罗亭的最大特点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缺乏实干精神。
洛摩夫: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是最后一个“ 多余人”典型,尤其龌龊不堪。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于祖传的庄园领地和 300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习惯。他害怕任何变动,无论友谊、爱情都没法使他振作,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俄国生活的停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多余人”群像是“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他们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且他们的缺点除了与他们自己思想、阶级上的局限性有关外,更多的还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是其背景;而诸“多余人”形象越来越龌龊便是其表现了。所以,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主要是反映现实的黑暗,希望改变现实,扭转时局。
“多余人”之“多余”是指贵族知识分子相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他们具有思考能力,智慧过人,但却无法脱离他们委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并采取行动,或者,按照赫尔岑所说,他在其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是“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他们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却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
“多余人”之所以会“多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正处在一场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之中,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俄罗斯,特别是1812年卫国战争和1813至1814年的俄军西征对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贵族军官接受了欧洲的民主思想,又在西征中亲眼看到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民主的制度和发达的生产力。在他们的影响下,贵族知识分子纷纷成立自己的组织团体,普遍对俄国社会的现状表示不满,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12月党人起义的失败使贵族知识分子社会变革的热情消退,沙皇政府则变本加厉地加强控制。在这一动荡的历史过程中,贵族知识分子始终充当着这个时代的思考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试图唤醒俄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他们向来喜欢追问“谁之罪”和“怎么办”,因为他们“固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精神理想,不满足于平庸的物质生活”。他们总是幻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去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但结局往往是不幸和无可奈何。这种特点决定了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彩虹般美好理想和生活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就是“多余人”之“多余”的根源。所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当贵族知识分子的软弱、犹豫不决和无力积极干预生活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时,具有清醒的理智和实践能力的平民知识分子就取代了他们。由此可见,时代特征和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的特点共同促成了“多余人”作为客观人物的出现,而“作家只不过反映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典型罢了”。所以,19世纪的“多余人”是当时的俄罗斯社会现实与贵族知识分子之间冲突的结果,是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进行的一种反应方式,是他们在那种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的1种生存状态,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家对当时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苏联学者
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汉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代表作:《切尔卡什》。
高尔基写出了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母亲》和《仇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
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名言警句
1.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快乐。
2.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
3.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5.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6.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就是“愚蠢”。
8.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12.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115.孩子们,不要害怕现实,不要向现实低头,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要服从老朽的东西,而是要创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辉的东西。
16.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
17.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
18.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候,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钟。
25.每个人都希望真理站在他那一边,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诚恳地愿意站到真理的那一边。
46.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47.时间给勤劳者留下串串的果实,而给懒汉只留下一头白发和空空的双手。
63.不用管别人怎么议论,谁都是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叶甫盖尼奥涅金》简介: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 ,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达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达吉雅娜拒绝了他。
社会意义: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首先我们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种看到一幅描绘俄罗斯社会的诗的图画,并且选取了这社会发展种最有意义的一段时期。”他称这部诗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诗人以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达了那个时代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和苦闷,探求和觉醒,不幸和悲剧,并且通过人物的生活和遭遇,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丑恶,使《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对当时和以后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国批评界中的普希金》中曾评价此书“几乎是俄国社会觉醒的第一个行动,然而对这个社会来说,是向前跨越的多么巨大的一步啊!”
艺术成就: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作品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它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
意义地位:小说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塑造了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作品用奥涅金的冷漠、怀疑 ,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热情,达吉雅娜的纯洁、孤寂,突出反映19世纪20年代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自由时的困惑、迷惘的心理。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上尉的女儿》一起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1878年,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将其改编成同名歌剧。
多余人形象:普希金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多余人”群像是“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他们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且他们的缺点除了与他们自己思想、阶级上的局限性有关外,更多的还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是其背景;而诸“多余人”形象越来越龌龊便是其表现了。所以,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主要是反映现实的黑暗,希望改变现实,扭转时局。
作品评析:《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小说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在这部独特的小说中,你可以读到许多生动感人的情节,见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欣赏到各种各样当时俄国生活的真实画面,而且所有这些都是用格律严谨、语言流畅的诗句写出的。在这部诗体长篇小说中,作家以高度简洁凝练的笔法故事,描写风景,刻画人物,展示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普希金表现出他全部的思想高度和才华。
奥涅金之所以为奥涅金,在于他产生了“多余感”。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中写满了无聊和欺骗,生活所显示的虚幻进而使他超越生活本身,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但是奥涅金将他的“多余感”深藏不露,代之以高傲冷漠的拜伦相,他嘲笑一切,鄙视一切,借以掩饰怀疑主义馈赠给他的令人发疯的痛苦和对幸福的加倍渴望。“多余感”也是种浪漫情调,他沉浸于其中,尽可享受蔑视芸芸众生的快乐,也必将自食其果。
《复活》的作品意义:首先,托尔斯泰把现实主义奉为创作的准则。他极其重视真实, 认为生活是一切的基础。他耗费十年心血创作的《复活》, 正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 触及人们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彼得堡到外省、从衙门到律师住所、从贵族庭院到农民茅舍、从枢密院到地方法庭、从监狱到流放站的活动和生活, 又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 十分广泛和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应该说,《复活》正是“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的代表作。
其次,“托尔斯泰主义”指的是精神的自我完善, 勿以暴力抗恶以及博爱。在《复活》中,这一切都有着很好的体现。表现在男女主人公身上的精神的自我完善。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纯洁善良、追求理想阶段。此时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贵族青年。第二,放纵情欲、走向堕落阶段。当步兵时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作者让人们看到上流社会和军队对青年的腐蚀;当陪审员时是一个奢侈放荡的人。第三,从后悔走向忏悔阶段。“精神上的人”战胜“动物的人”,他拒绝米希求婚,向玛丝洛娃道歉,分田产,澄清玛丝洛娃的罪,为她上诉,向她求婚。
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其一生也可分三个阶段:1、纯洁少女阶段——热情而聪明的卡丘莎;2、堕落的妓女阶段——麻木不仁、卖弄风骚的流宝芙;3、觉醒的犯人阶段——玛丝洛娃。
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通过“ 忏悔” 和“ 宽恕” , 走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 复活” , 使人性由丧失到复归。
托尔斯泰的《复活》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困苦,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宗教,培养了一种最精巧的“托尔斯泰主义”。而这种矛盾是当时俄国革命动力农民群众的矛盾的思想情绪的反映。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 最高的一峰”。它也是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一部伟大作品,它鲜明地体现了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两面性:一方面抗议俄国的专制制度,反对官方教会,贵族土地占有制,另一方面又狂热地鼓吹"勿兴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主张。
《复活》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的总结,其中深刻而典型地表露了托尔斯泰主义的价值理念。托尔斯泰主义,简而言之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1.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2.不以暴力抗恶
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看起来,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似乎比利他主义降低一个级别,其实这一点恰恰更难以达到,这不仅表明,我们不能牺牲他人的幸福,甚至还表明,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以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的幸福。从统治者角度看,运用暴力是错误的,托尔斯泰在他的《复活》中反复强调:“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腐化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3.博爱
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简单的宣称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
艺术特点
1.简洁清晰的单线索结构。
2.尖锐对比的手法。
3.细致的心理描写。
4.独特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