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西语写作:论翻译系列之诗歌翻译
日期:2021-12-19 15:07  点击:446
  无论是怎样一种文体的写作,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欣赏者,我最后都会倾向于认为:诗歌是最难的——写作、阅读、翻译、理解,都是最难的。难在何处?在语言的纯度。一般说来,想象力来自人的天赋,你能飞到几重天,从某个意义上说是先天注定了的;但语言的纯度就是个复杂的东西,有天赋上的制衡、托举,却也有着一个人后天的努力,以及来自意志的控制。所谓诗歌的三六九等,往往就在这方面显出了差异。
  当代人读诗,不读翻译作品的,应该比较少。但我们能读到的翻译诗歌,水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可就见仁见智了。具体到我这个写诗的人,我愿意这样说:我国诗歌翻译的平均质量,基本与国内诗歌写作的平均水准持平,有时可能还低于这个水平。好的诗人,在我们的时代可能十年一见,好的译诗集出现,却可能会二三十年一见。天赋、气质、对所翻译语种理解的智商——这三者在每个好翻译家那里勾兑的比例不一定一样,但均为不可或缺。
  也许正是这样,那些对经典作品的经典翻译,才会在我们心中如大星,照亮语言的废墟与暗夜。下面列出几种我记忆中优质的译诗集,与大家共赏。
  程抱一译的《法国七人诗选》
  已经一年了,在缓慢地写一套我称之为“当代文化史记”的书,在其上部《启蒙年代的秋千》里,我写到了1980年代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诗苑译林”丛书,程抱一的《法国七人诗选》便赫然在列。那本书最早我是读本科时在大学的阅览室里读完的,多年后在一个朋友处见到,当即借来复印,存读至今。
  在中国曾旅居法国的学者和作家里,有两个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不能不提:一位是以一薄册《我的母亲》,即与瓦雷里、纪德、海明威成为文友、并感动过居里夫人的、已故的盛成先生;另一位便是程抱一。后者集小说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于一身,是400年来唯一一位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的亚裔人士。
  《法国七人诗选》是程抱一先生在内地出的第一本书(第二本好像是2004年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的获奖小说《天一言》)。诗选收录雨果、波德莱尔、兰波、阿波利奈尔、雅姆、何维第(即勒韦尔迪)、米修这七位诗人的诗作,既有世界公认的文学史无法绕过的大家,也有易被我国读者忽略但在法语诗本身却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雅姆、何维第便是)。即便在过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一名单的选择都是极具专业水准的。
  作为一本译诗集,《法国七人诗选》在许多地方与众不同:
  首先每位诗人作品前没有译诗集惯常必有的作者简介,代之以的是程抱一介绍该诗人的随笔,文字非常感性、睿智,对所译诗人的诗歌建树介绍得较为贴切、全面。可以说,这样的文字,对初读法国诗的人,是很好的导游;对本来就喜欢法国诗的读者,也能唤起类似再次发现的惊喜。程抱一的文字本来就好到可以编进教科书,如今作为译诗的主料,自然有锦上添花的惊艳。
  其次这本书,对雨果诗作的翻译非常杰出。爱读译诗的朋友应该知道,国外近代的诗豪中,雨果、普希金与惠特曼,都是不太容易在汉语里译出诗味的。尤其雨果的诗,因为译者数量相对较少,译作绝大多数似与文学史对他的描述不符。但程抱一的译本解决得很好。比如有一首《既然我曾……》,我后来看过国内一个译本,这样翻译它的第一节,导入全诗:“既然我的唇触到了你满满的杯,/既然我苍白的额放在了你双手里,/既然我已吸到过你灵魂的呼吸——/那深藏在阴影里的隐秘香气”;而程译则是这样的:“既然我曾在你盈满的玉杯里啜饮,/既然我曾将前额置放在你掌心,/既然,我有时醉闻你灵魂的芳香,/那方向啊!/至今在深影暗藏”。两下比较,程译在语言的“色、香、味”均有照顾,且意境上更加沉潜,高下立判。打个牵强的比方,雨果是他那个时代法语诗歌的“屈原+杜甫”,其诗歌语言应该有一定的讲究(这一点既然从他的那些小说中也能看出来),不可能像国内汉译显示的那么口水,程抱一的翻译多少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雏形。读过程译的雨果,大学时的我再不敢像原来那样仅凭借蹩脚的汉译就轻视原作了。哪怕那个作品及其作者,距我的年代和兴趣,有着无穷的久远。
  不止限于雨果的诗,对波德莱尔和兰波的作品,《法国七人诗选》也有着廓清读者过去误读的功效。关于波德莱尔,翻译家们总是力图呈现在古典的形式下开现代诗审美风尚的一面,程译则在这之上,还注意到了译本语言中“诗的力度”。这从他在随笔中随手引译的这两句就可看出:“骚动喧嘈的城,恶梦堆积的城,/幽魂在光天化日下拉扯行人!”谁说波德莱尔到了汉语里就没有了魔力?读这两句时,我马上想起了他肖像中那对人们常见的眼睛。还有那首著名的《静思》:“别再烦心,我的痛苦,安静下来。/你期待的黄昏,它来临了,在这里。/浓郁的气氛笼罩大城,给一些人/带来宁静,给另一些带来忧伤。//当卑俗人群在‘贪乐’的鞭打下,/——那‘贪乐’像个残忍的屠夫一样,/去寻找些红灯绿酒里的悔恨,/我的痛苦,牵住我手,到这里来……”
  兰波,读读这首《黄昏》就行了,程译兰波中有我们在别的汉译里太难碰到的明晰:“夏日蓝色的黄昏里,我将走上幽径,/不顾麦茎刺肤,漫步地踏青;/感受那沁凉渗入脚心,我梦幻……/长风啊,轻拂着我的头顶。//我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无边的爱却自灵魂深处泛起。/好像波希米亚人,我将走向大自然,/欢愉啊,恰似跟女人同在时一般。”二十岁便成就了自己毕生诗歌的诗人,就应该是这种本真情怀的。
  好的翻译家不止要追求“信、达、雅”,还要能越过语言的隔阂去传递作者的气质,还要通过这种“传递”去教会本国读者,在优秀的文本前(而不是赫赫的声名前)懂得敬畏,既然神往。程抱一的《法国七人诗选》,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达西安娜?菲萨克译的《小银和我》
  有好几次,我在书店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
  对于今天已经步入功利化阅读的那部分读者,希梅内斯也许算不上什么特殊人物,充其量只是世界文学万神殿里一位普通的、带有古典意韵的歌者。但我不这么看——对我来说——希梅内斯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他是《小银和我》的作者!
  《小银和我》是一本诗集。这本集子的奇特在于,它是不分行的!而且,它还是由一个西班牙翻译家译成中文的,里面所有的诗,又都跟一头叫“小银”的驴子有关。驴在汉语的语境里,是愚蠢和执拗的化身,但在其它语种的国度里却未必,许多时候,它是通灵的生灵。 “小银”就是这样的一头驴。
  对于读者和所有的读者而言,“小银”既是真实的,也是虚无的。真实的“小银”曾是希梅内斯的坐骑;虚无的“小银”,则是诗人笔下倾诉的对象。希梅内斯对着它聊起儿童、节日、世相、黄昏、生死、蝴蝶和衰老的诸多所感,挥洒着一串串珠玉一般润泽而又的言辞:“一经入秋,小银,我就觉得这季节好象是一只被拴住了的狗。每当下午天气萧瑟转凉,它就开始在畜栏、庭院或者花园里拖着曳长的声音寂寥地吠叫……”(《拴住的狗》);“小银刚刚在厩栏那里的井旁喝了两桶映着星星的井水,然后心不在焉地慢慢穿过高高的向日葵,回到自己的厩里。我靠着门旁的粉墙等着它,四周充满了芥末的微微芳香”(《月亮》);“唉,小银啊,他走起来道貌岸然,说出话来像掺着蜂蜜,可是永远像天使般纯洁的,却是他的那头贵人命妇似的母驴”(《何塞神父》)……沉静、富于冥想,很接近年长于作者的诗人雅姆(法)、里尔克(奥),而童心和世俗情怀,却是希梅内斯独有的。我查过作者写书的时间,是在25岁—35岁之间。这本是一个人生活中最激荡的时段,却写得如此从容、沉潜,又不失克制的辛辣,充分显示出希梅内斯在写作上的定力与内在的均衡感。正是这样的书,在我诗歌学艺的年代里,像甘泉般慰籍了我在当代汉语诗歌里难以消除的饥渴,并引领我写出那些自己内心所涌动的、旁人无法替代的声音。
  关于《小银和我》的中译,我见过多种,有诸如《普拉特罗和我》、《小毛驴和我》之类的译名。但最好的仍是由西班牙翻译家达西安娜?菲萨克译成汉语的这个版本,该译本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84年、中国和平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过,一样的内容,达西安娜的译本,文字上的质感更强,仅从书名,“小银”就比“小毛驴”、 “普拉特罗”(“小银”的原文音译)更能映衬出全书的调子,也传递出西语诗巨擘希梅内斯的童心。值得一提的是,书前还有老作家严文井当年为该译本所写的序(新版本也保留了),那是那一代作家少有的一篇美文:谈到历史,还有某个特定年代国人的精神生存,坦诚而疼痛。我认为它配得上原作的灿烂,也向人证明——好的文学是可以通过被翻译,去感召另一个语种下的心灵的,不管那些心灵是年轻,还是曾经年轻。
  钱春绮译的《黑塞抒情诗选》
  在所有学艺和困顿的日子里,没有哪些翻译作品,比这三个人的,更能把我带入对现实的热爱与坚信。他们是——赫尔曼?黑塞、阿尔贝?加缪、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三个人都是各自时代文学乃至人文风尚的异见者。除了加缪,另两位都兼有着诗人、小说家的双重身份。
  黑塞著名的小说,大约有十分之九都被翻译成汉语在内地出版了。托岁月之福,这些年通过书店、网络、图书馆复印,我陆续收全了它们的汉译版本(包括台湾出版的)。但黑塞的诗集,迄今却只见到钱春绮先生的这个译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钱春绮先生是我国德语诗歌翻译界的泰斗,他编选、翻译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抒情诗选》、《德国抒情诗选》等均堪称译界少有的精品,不过,许是多人作品的合辑,它们均没有这本《黑塞抒情诗选》更具阅读上的杀伤力。
  《黑塞抒情诗选》好在什么地方?首先是译介的诗作较成系统,题材广泛,时间跨度长(黑塞一生写诗,这本集子从少年到老年的作品都有所收录);其次是译笔平实,不像某些诗人出身的翻译家,拿汉语在译作中逞英雄,而这种平实,恰恰与黑塞毕生用文学寻求精神与现实间和谐与互动的追求相映成趣。我随便引一点吧:
  “无常的一切迅速凋零。/干枯的岁月迅速飞逝。/看似永恒的星星露出嘲笑的眼光。//只有在我们内部的精神/可能无感动地观看戏文,/不加嘲笑,也没有哀伤。/什么《无常》和《永恒》,/对它都是完全一样……//可是心儿/却反其道,在爱火中燃烧,/这枯萎的花,献身于/无止境的死的叫唤/无止境的爱的叫唤。”(《听到一位友人的死讯》)“我一生不知有多少岁月/都过去了,毫无意义,/什么痕迹也没有保存,/也没有什么感到可喜。//时间之潮给我卷来/数不清的千姿万态;/我用不着保留什么,/什么也不使我喜爱。//可是,尽管它们都跑了,/我的心却莫名其妙地/深深感到生活的热情,/远远超越过一切时期。//这种热情无意义,无目标/对远近一切都很熟悉,/它把瞬间化为永恒,/就像在游戏时的孩子。”(《安慰》)“谁要是想到未来,/就有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就得作出行动和努力,/却不允许他休息。//至高的准则是:生活在/永恒的现实之中。/可是只有孩子和上帝/才获得这种恩宠//过去,对于我们诗人,/你就是安慰和动力。/祛除和保卫乃是/我们诗人的天职。//枯萎者重新开花,/老迈者返老还童;/虔诚的回忆对诗人/非常崇敬地效忠。//深深思念着/往昔和儿童时代,/怀念我们的母亲/这就是我们的圣职。”(《回忆》)读这样的译诗,很像喝那种天然的苦丁,它不可能给你带来词语和想象上的绚烂享受,却以一种本质的素朴递过冥思的回甘。“诗歌”的本质该是什么,“诗人”这项精神工作的本质又该是什么?不同的读者、作者,自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心得,但就我而言,它们应该是像黑塞诗歌中所传递出的这样——执著于人生与灵魂意义的追问,在具体生存的暗夜与悲喜困惑中,不屑地摸索出一条摆脱精神桎梏的自由之路!写作是为人生的,形而上也是为人生的,黑塞的诗在我看来,既与歌德、默里克在精神上的求索遥相呼应,也同传媒和电子时代、热闹而孤独地挣扎着的我们交相辉映。这种辉映,和对精神求索的坚信,不时给我的写作与思考,带来着温暖和力量……其 它
  限于篇幅,不能把其它自己喜欢的译本一一列举。但我愿意列出如下几本经典诗集,并附上自己的观感:
  赵毅衡编译的《美国现代诗选》(上、下)——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虽是二十多年前的“老书”,但依然是内地迄今为止,对美国现代诗歌介绍最为系统、翻译最为平实、传递诗人个性最为成功的译本。
  罗洛编译的《法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上海社科出版社几年前收入《罗洛文集?译诗卷》再版,水准仅次于程抱一的《法国七人诗选》,诗虽不多,但二十世纪法国重要诗人均有涉及。
  徐知免编译的《雨——法国现代诗钞》——外国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在选题和入选篇目上与罗洛的译本有互补作用。
  北岛翻译的《北欧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再版,北欧五国现代诗最具气韵和阅读快感的译本。
  许渊冲翻译的《飞马腾空——亨利?泰勒诗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美国1986年普利策奖获奖诗集。可谓佳篇佳译,亨利?泰勒的诗,赵毅衡当年的译本未曾收录。
  杨苡翻译的《天真与经验之歌》——最早也是湖南人民社出版,2002年译林社再版。伟大的威廉?布莱克的诗歌绘画合集。布氏诗作分别影响过艾略特和金斯堡这两位美国学院派和反学院派诗人。
  李野光翻译的《英雄挽歌》——漓江出版社诺奖丛书中的一种,是塞菲里斯和埃利蒂斯两位诗人的合集(后来该丛书又分别出了两人的单行本)。两位诗人的风格差异悬殊,本书以精湛的汉语传递了他们各自的魅力。
  绿原翻译的《拆散的笔记薄》——米沃什诗作英文自选集的汉译。漓江出版社诺奖丛书中的一种,至少曾两度印行。作为二十世纪后半叶重量级的诗人,米沃什诗作的汉译多转译自英文译本。但《拆散的笔记薄》是米沃什亲自参与的一个英译本,绿原的译笔也跟他早年翻译里尔克一样,既凝重,又富于灵动。
  张子清翻译的《圣日信札》——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的临终诗集,献给他的亡妻、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译林社2001年出版。休斯在自己的最后作品中,跨越了学院与反学院,把两个诗人的人生悲剧,升化为深沉厚重的爱之颂歌。在我看来,它也是英美诗歌在上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本作品。
  马文韬翻译的《傅立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奥地利诗人傅立特展示了与保罗?策兰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德语现代诗歌。更开放、更机智、也更具有挑战性和靠近非学院气质。
  伊沙翻译的《布考茨基诗选》——美国反学院大师的诗歌经典。一度列入河北教育出版社“20世纪诗歌译丛”,后因故暂缓出版,曾在互联网和民刊广为流传。
  ……
  哦,但愿永远有新的、可敬的译者和出版社,能像上述译者和出版社一样,为我们继续奉献新的滋养心灵的佳译,我很愿意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接着像个老太婆一样,唠唠叨叨为大家这么一直罗列下去。
小语种学习网  |  本站导航  |  英语学习  |  网页版
01/11 00:52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