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但在乌克兰地区生活的人们也在数百年的生存压力下形成了自己的家园意识。一部分乌克兰有识之士在保持本国文化和政治结构的前提下,开始将联合的目光投向莫斯科,俄乌开始了自金帐汗国覆灭后的最早接触。
这些希望同沙皇俄国建立联系的乌克兰人主要来自于宗教界与政治界——这两个面临着巨大外部压力的方面。但二者在其观点上也不尽相同。
宗教界人士往往缺乏一些政治性考量,而在单纯的理论层面下足功夫。他们希望借助俄国沙皇这一正统东正教的统治者,去抵御来自天主教国家的宗教迫害,因而在近似或相同的文化层面去搭建俄乌联系的内在合理性。简而言之,正是这些人发展了有可能将俄国沙皇和斯拉夫东正教世界联系起来的思想联系。1618~1648年间,欧洲爆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战火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涉事其中的波兰战败于北方强国瑞典,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了欧洲强国博弈的政治舞台。得此契机,乌克兰的宗教人士开始在战后波兰与沙皇俄国的争夺中大肆宣传。在这一时期的乌克兰宗教著作中开始大量出现君主、东正教、斯拉夫民族等词汇,并将之联系在一起,其中就包括对后世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因诺肯季·吉泽乐的《汇编》,该著作成文于1681年,书中明确了乌克兰地区的土地及其上人口属于建都于基辅的留里克王朝,而这一王朝的正统如今在莫斯科那位沙皇的手中。
与迫切寻求政治性庇护的宗教界人士不同,乌克兰的政治界—一些上层的官员和哥萨克首领则更倾向于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加入,而不是并入沙皇俄国来强化自身政权的生存能力。他们认为在俄罗斯帝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乌克兰是重要的参与者,而不扮演一个臣服或归顺者的角色,因此,他们希望在一个大俄罗斯帝国的政治框架下保留乌克兰作为一个“小俄罗斯”的政治生存空间。如同他们的邻国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一样,取得高度的自治权。但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这一寻求自身“独立”属性的思想在后来与俄罗斯帝国事实上的融合中渐渐淡化,并最终成为了一种异端。
参考文献:《俄罗斯 统的神话和俄乌关系》冉诺.科古特 严文华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