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俄罗斯帝王列传(一)亚历山大一世(二)
日期:2012-11-02 22:52  点击:729

亚历山大一世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十位皇帝,至今仍然是谜一样的历史人物。和他同时代的拿破仑评价他是"真正的拜占庭人,细心,虚伪,狡猾",赫尔岑对他的评价是"加冕了的哈姆雷特,一生都受到被弑父君阴影的折磨",俄罗斯历史学家维亚杰姆斯基说亚历山大是"至死都没有让人琢磨透的斯芬克斯",而诗人普希金则说他是"一个软弱而又虚伪的统治者"。在所有这些评价背后,隐约折射出亚历山大作为历史人物的人格特征。

亚历山大1777年12月12日诞生于圣彼得堡,是保罗的长子。亚历山大的降生,令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欣喜万分,马上就把长孙抱走,自己抚养。亚历山大出生后一年半,他的弟弟,也就是保罗的次子康斯坦丁降生,于是亚历山大兄弟均在祖母的呵护下成长,叶卡捷琳娜为兄弟俩请来了当时最好的学者,负责两位皇孙的教育。

亚历山大的老师是来自瑞士的学者拉加尔普,拉加尔普同情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主张法国共和,反对君主专制,他的启蒙主义世界观对亚历山大产生了很大影响。带有自由化色彩的良好的欧式教育和启蒙主义思潮带来的理想主义,和亚历山大在日后面临俄罗斯具体而又复杂的国情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亚历山大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最终反而走向早年信仰的极端。这也是俄罗斯几代君主不断重复的执政失误的一个原因。

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法语和德语,五岁的时候学习地理,曾拿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地球仪,在老师指导下,在一个半小时之内,竟然掌握了祖母当年花了数年才掌握的地理知识。但是亚历山大处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中,不可避免地有懒散的习性,最终在学术上也没什么明显长进,对知识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

早熟的亚历山大对人情世故有极早的了解,还在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感觉到了祖母和父亲二者之间的对立与分歧。在二者之间的周旋,使得亚历山大很早就懂得如何讨人喜欢,能够揣摩别人微妙的心理活动。今天保留下来了亚历山大在九岁时写给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信,在每封信中亚历山大都要写上赞美祖母的话语,每封信几乎都要以"吻您,吻您的手"等话语结束。而且在个别信件中,年幼的亚历山大还知道在何处不失时机地,但有节制地讥讽嘲笑某位宫中侍臣,常常能引得喜欢热闹的祖母开怀大笑。

亚历山大年仅十三岁时,祖母就为他找好了未来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看上了德国巴登公国的公主路易莎·玛丽亚·奥古斯特,后来接受东正教洗礼,改名为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1793年,当亚历山大十六岁的时候,二人成婚。婚后亚历山大到父亲保罗组建的加特契纳团服役了一段时间,结果服役的结果是左耳部分失聪,据说是由于服役部队是炮兵,大炮的轰鸣损伤了听力。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末期,亚历山大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祖母一心想绕过父亲保罗,让他直接继承皇帝位。亚历山大在祖母那里表示同意继位,另一方面回到父亲身边时又发誓说承认父亲是合法的帝国皇帝继承人。在内心里,亚历山大实际是倾向于让父亲继位,避免在祖母、父亲和他本人之间发生冲突,此外他甚至打算在祖母亚历过大的时候逃到北美,以躲避皇位继承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亚历山大性格中的主要缺陷已经暴露出来:意志不够坚强。面对强者,他的表现不是更强,而是趋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竭力把自己打扮成另一个样子,他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只能靠推测来揣摩。

在祖母的宫中,亚历山大看起来整天很快活,无忧无虑,很讨周围人的喜欢,对人和蔼,态度恭谦,有时候甚至是带着媚态陪祖母和祖母的宠臣们聊天。他在那里打牌,喝酒,听歌剧,参加舞会;可是,只要一回到父亲保罗的封地加特契纳的时候,就完全像是变成了另一个人:穿着笔挺的普鲁士式制服的军官,表情严肃地监督部下的工作,而且还能面无表情地听上司讲粗话。这时的亚历山大完全是父亲保罗心目中的标准军人形象:冷酷坚毅,没有任何个人情绪,完全就是军队这个冰冷的机器上的一个部件。

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逝世,保罗一世登基,亚历山大正式被立为皇储。此外保罗一世又陆续给亚历山大加封大量官衔:谢苗诺夫近卫团炮兵上校,圣彼得堡禁卫军总督,枢密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圣彼得堡步兵骑兵师和芬兰步兵师钦差巡检等等。
1801年宫廷政变后,亚历山大开始主政,首先是更改了保罗一世时代的大部分法令,恢复了贵族的特权,宣布大赦逃亡的农奴,将保罗时代被判刑的12000多人从流放地赦免或者平反,解除了贵族子弟不准出国留学的禁令,恢复从欧洲的贸易进口。尽管亚历山大一世推行的政策带有很明显的自由主义色彩,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诸如农奴制问题上仍保持保守观点。

亚历山大一世曾建立了一个"非正式委员会",实际就是枢密院的影子内阁,成员均为他本人的亲密朋友,作为参政议政的补充。1802年,俄罗斯开始实行行政细化,推行部委制度,各部大臣由皇帝本人任命。1803年,亚历山大签署自由耕作法,试图逐步解决限制俄罗斯发展的落后的农奴制度,规定农奴可通过赎身手段获得自由。但实践表明,大多数农奴甘愿委身于大庄园主贵族,竟不愿改变自身的农奴地位,缺乏对获得自由耕中农民身份的向往,此外这项法令也遭到庄园主贵族阶层的反对,认为给予农奴获得自由的可能,将造成俄罗斯社会的动荡。最后能够通过赎身手段获得自由的农奴还不到农奴总数的5%。"非正式委员年"成员,亚历山大少年时代的密友科丘贝、恰尔托雷斯基等人曾私下里解释说,如果可以废除农奴制的话,皇帝陛下在登基第二天就可以下诏,宣布所有农奴为自由人;可是这样势必导致整个贵族阶层的激烈反对,从而丧失执政基础。可见沙皇俄国规模庞大的贵族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俄罗斯各项改革的减缓因素,而叶卡捷琳娜时代采取贵族和其他社会阶层分而治之的政策确实是出自不得已。

亚历山大一世四平八稳的执政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俄罗斯的持续繁荣发展。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亮点还是在军事和外交领域。
 

小语种学习网  |  本站导航  |  英语学习  |  网页版
12/25 15:09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