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俄罗斯帝王列传(五) 彼得一世 二
日期:2012-11-02 22:55  点击:968

彼得小的时候,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没读过几本书,文化水平不高,一辈子也就达到了能够写信的水平。这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父亲沙皇阿列克谢没打算让他继承皇位,也就没安排老师教他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父亲去世过早,那时彼得才只有四岁。后来彼得十岁的时候,和他母亲纳塔丽娅·纳雷什金娜被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赶出克里姆林宫,此后就更没人管他了。

彼得十七岁把姐姐索菲娅赶下台,回到克里姆林宫之前,一直住在莫斯科东北的普列阿布拉仁斯基村,周围的朋友都是来自瑞士、荷兰等地的欧洲人。彼得受他们影响很大,比如像列福尔特这样的人,几乎一生对彼得都有影响。列福尔特本是瑞士人,来俄罗斯经商,经常住在普列阿布拉仁斯基村旁边的"外国城",后来成为彼得的好朋友。在他主持下,俄罗斯建立起第一支海军舰队,列福尔特也被封为俄罗斯的第一位海军元帅,出任彼得一世的海军司令。

此外,彼得自小也没受过传统的宗教熏陶,对俄罗斯东正教基本不感兴趣,对俄罗斯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也不甚了了。少年时代的彼得就喜欢开放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整天泡在"外国城",和朋友们喝酒跳舞抽烟斗,同父亲阿列克谢那种虔诚而又自律极强的清教徒式的生活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所以彼得自小就对俄罗斯的宗教、文化和传统没什么感情,就连日常用品都喜欢欧洲的。这也是他日后毫不留情地割断俄罗斯文化传统、大刀阔斧推行欧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彼得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却懂得知识对富国强兵的重要。彼得小时候就熟练掌握了德语,后来又学习了荷兰语和英语。在掌握大权之后,彼得曾到欧洲去学习考察,主要就是学习军事知识。比如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市)学习炮兵,在阿姆斯特丹造船厂当了半年木匠,在英国学习制图,学完了造船理论的整个课程。彼得一世还和当时的学术巨匠雷布尼茨、牛顿等人有过交往,后来回俄罗斯的时候购买了大量书籍、仪器和武器,邀请很多外国专家来俄罗斯工作。

对彼得一世来讲,所有这些学习过程是为了推行改革,而改革的目的是要使俄罗斯成为现代化国家,实现富国强兵。按照彼得的理解,现代化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欧化。彼得推行的改革措施有上百个,其中的重点是军事改革。彼得的军事改革始于欧洲之行结束后,而彼得在欧洲的考察行程是被莫斯科城中的射击军暴动意外打断的。

1698年,莫斯科城中的射击军,也就是当时的禁军,在索菲娅和对彼得一世改革不满的一批贵族们的唆使下,造反作乱。彼得一世急忙赶回莫斯科,率领亲兵,就是当年陪他玩打仗的那支少年兵团扩充装备的军队,严厉镇压了射击军的叛乱,处死了1182名参加叛乱的贵族和军官。刑场就设在红场上,彼得一世不但亲临刑场监督,还亲自拿起斧子行刑,曾在一天之内砍下50多颗人头。

此后射击军被下令解散。彼得一世下诏,以他的亲兵为班底,组建起了一支新式的常规军,从农民、城镇居民中招募进行扩充,使用欧式装备和编制,俄军至少在外表上看起来焕然一新。士兵的形象不再是以前的长袍宽袖,系腰带,别腰刀,肩上还要扛一面大斧头;现在采用了笔挺的欧式军服:头上是三角帽,绿色的呢子军服,短衣窄袖,白色长统袜绑腿,腰中还系着武装带,配备子弹袋,背后还有行军背包,手中的大斧头也换成了长统火枪。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才建立起整建制的常规军队。

彼得一世是俄罗斯海军的奠基人,为俄罗斯成为海上霸权奠定了基础。在出访欧洲之前,彼得一世结束了同土耳其的战争,战争以俄罗斯获得亚速海出海口告终。当年俄军和土耳其军队为争夺出海口处的亚速要塞开战,断断续续打了十来年。虽然亚速要塞战役同其他大规模作战相比,名不见经传,但对彼得来讲,这场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意义首先是反面的:俄军惨胜,暴露了军队在装备和素质上的严重落后。这个反面教训直接促使彼得开始组建俄罗斯的第一支海军舰队。

当年俄土两军作战地点至今保存完好,甚至一些军事设施、武器和装备仍然完好如初。看来那时候两军作战,不大讲究中国兵法上所倡导的战术原则,基本是凭实力说话,不是凭"庙算多少"来决定胜负,而是看谁的兵多,谁的火炮多。彼得一世指挥夺取亚速要塞时,就是站在顿河出海口南岸的一个山冈上,那个山冈可以俯视整个出海口和亚速要塞,真可谓居高临下,一览无余。为何久经战阵的土耳其军队犯兵家大忌,自下游远道而来,地利尽丧不说,还要渡水而战,以劳击逸,大概是轻敌所致。

为了方便彼得一世登高指挥作战,当时特意用石料铺制,在山坡上修建了台阶,台阶宽度是按照彼得的脚大小打造的--台阶很窄,只有39码,所以说彼得的脚实际很小。可以想象一下,身高两米的彼得,脚下穿着39号鞋,走路是如何不方便。这就是为什么流传到今天彼得一世的画像里,彼得手中经常拿着一根手杖:并不是为了威风,而是因为他走路时间长了脚就疼,只好借助于手杖。此外,彼得虽身材高大,但不能称作魁梧,在当地博物馆里,就有一件彼得一世当年穿过的军服,肩宽好像只有40几厘米。
彼得一世自小就喜欢造船和航海。还在1693年,彼得一世就到过白海岸边的一个造船厂,看到了真正的远洋货船,进一步引发了彼得打造现代化海军和民用舰队的兴趣。1695年彼得一世开始第一次远征亚速要塞,但由于刚刚改革完的俄军各部之间合作不利,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加上土耳其军队可以毫无阻碍地通过海上路线完成后勤补给,俄军首战不胜而退。彼得退回沃罗涅日,在顿河上游建了一个造船厂,开始打造俄军第一支海军舰队,任命列福尔特为海军司令,任命舍宁为陆军司令,统一指挥俄军各部。第二年彼得再次远征亚速要塞,海军顺顿河进击,水陆两军配合作战,终于一鼓而下亚速城,俄罗斯获得了亚速海的出海口。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占领了整个顿河流域,在战略上切断了土耳其和藩属国克里木汗国之间的陆路联系。

同土耳其的战争已经明显地表明,没有一支强大的正规海军无法保证打通欧洲通道。回到莫斯科后,彼得一世下诏开始大规模造船。国库空虚不要紧,彼得一世就命令大贵族和教会们自己出资,组建造船厂,每个船厂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造船任务。这样仅仅一个亚速海舰队就有了几十艘战舰,足够和土耳其在黑海地区争夺海上霸权了。但在1711年俄罗斯同土耳其的战争中失利,丢失了亚速要塞不说,还被迫撤出为亚速海舰队建造的塔甘罗格军港,整个舰队逆流沿顿河上行,中途部分船只被出售,部分被毁掉。彼得一世暂时放弃了从南方打通通向欧洲的路线,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波罗的海地区。

当时在这一地区,原来的强国波兰立陶宛王国已经衰落不堪,普鲁士的力量逐渐在扩大,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瑞典。瑞典不但占据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芬兰,还拥有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要想打开通往欧洲的窗口,必须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瑞典发动进攻。就这样开始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

当时瑞典的国王卡尔十二世被认为是欧洲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曾多次打败波兰立陶宛、普鲁士、萨克森和丹麦等国的军队,彻底击败波兰和丹麦,一度占领了哥本哈根和克拉科夫(当时波兰的首都,在华沙以南200公里处)。果然在战争开始初期,没有战争经验的彼得一世被瑞典军队痛击,在1700年秋天的纳尔瓦战役中收到沉重打击。卡尔十二世在获得辉煌胜利后,犯下了轻敌的严重错误,没有率军乘胜追击,彻底歼灭敌人,而是误以为俄罗斯已经一蹶不振,不值得对俄军给予关注,转而和波兰立陶宛结盟,率军去攻打萨克森。彼得一世获得了喘息机会,加紧战备,卷土重来,终于在1701年冬天,舍列梅捷夫将军率领的军队获得了第一个胜利。1702年夏,舍列梅捷夫将军再度获胜,占领了涅瓦河的出海口。1703年,彼得一世下令在这个地方建立一座新城市,作为将来俄罗斯的首都,将其命名为圣彼得堡。在这一期间俄军和瑞典军队互相攻伐,各有胜负。

从1707年开始,采取小步快跑战术的俄军获得节节胜利,使卡尔十二世感觉到了俄罗斯的威胁。他从波兰、芬兰和普鲁士等各地集合起一支多达十二万人的军队,计划一举击溃俄罗斯,夺回波罗的海沿岸,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诺夫隔罗德和普斯科夫,把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变为附属国,把俄罗斯肢解为大小不一的诸侯国。彼得一世也率军迎敌,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在1709年的波尔塔瓦战役中,瑞典遭到重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卡尔十二世在少数亲随的保护下,逃往土耳其。

此后瑞典拒绝与俄罗斯讲和,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下去,先后有丹麦、波兰、立陶宛、萨克森、普鲁士、汉诺威等国家加入混战,甚至英国也派出舰队前往波罗的海,试图引诱俄军开战。1718年,卡尔十二世在挪威逝世。此后瑞典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屡屡战败 ,而俄军越战越强,节节推进。1720年夏天,俄军在瑞典本土沿岸登陆,逼近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获胜无望,只好在1721年同俄罗斯签订和约,把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俄罗斯,瑞典的势力退出了欧洲大陆。击败欧洲强国瑞典,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新的强权。这一年,彼得一世接受了皇帝称号,俄罗斯成为帝国。俄罗斯帝国马上就得到了普鲁士和荷兰的承认,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瑞典、波兰、西班牙、英国、法国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承认了俄罗斯帝国。

  

小语种学习网  |  本站导航  |  英语学习  |  网页版
12/26 03:4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