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巢”危机 留学生父母,准备好了吗?
秋季开学时近,又是一批批的学生出门远行,前往国外留学深造。与留学热趋势相伴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提前进入“空巢期”。“空巢”家庭,以“鸟儿长大,离巢飞去,鸟巢空留”为比喻,指子女长大成人后纷纷离去,唯剩父母留守的家庭。“空巢”家庭的父母何去何从?他们将怎样填补孩子不在身边的感情空白区?又要如何调整心态,适应角色转变,来应对“空巢”危机?
积极调整心态是关键
在日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中,低龄留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孩子走时,我的心就跟被掏空了似的。”回想起儿子刚出国的情景,林女士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她儿子李健一年前赴俄罗斯读高中,走时还不满17岁。“在家里我们说好了谁都不许哭,可是看着他往飞机上走的背影,我的眼泪还是忍不住了。孩子从小在我们身边长大,虽然他一直很懂事、很独立,但一下子离这么远,我心里还是放不下。”从李健登上飞机的那一刻,林女士就开始了漫长的心理“煎熬期”。
和儿子通视频电话成了林女士每天必做的功课,虽约好每晚9点通话,但8点半左右,她就开始守在电话旁。如果到了9点,儿子还没打过来,她就焦虑起来。李健总是说他在那里一切都好,让妈妈不要担心。“怎么可能不担心呢,孩子还那么小。我都有点后悔这么早把孩子送出去了。”每次挂断电话,林女士就又开始盼望第二天晚上的通话。有时候看到邻居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和父母一起出去玩,林女士就会莫名的心酸,更加思念远在国外的儿子。
相比妈妈来说,李健要坚强得多,“刚开始不适应,但我从不跟妈妈说,我不想让她太担心。每天通电话,妈妈都是嘱咐了一遍又一遍,我就知道妈妈整颗心都系在我身上。爸爸工作忙,没时间陪她,我就想不能让妈妈再这样下去了,得让她找点事情做。”李健告诉妈妈他现在每天健身,让妈妈也去参加一个健身俱乐部,“这样可以让妈妈转移一下注意力,对她身体也好。”
果然,自从参加了健身俱乐部,林女士结交了很多新的朋友,她现在又找了一份工作,心情舒朗了很多,儿子走后最难熬的3个月过去了。现在她和李健一周通两次电话,偶尔上网聊聊天,“我从来不知道儿子这么坚强懂事,相对而言,反而是我太依赖孩子了。不过我现在每天有自己的事情做,比以前充实多了。”
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相较而言,笔者在采访中发现,非低龄学生出国留学,父母调整得相对要快一些。“读到大学或者更高学历出国留学的学生,之前大都离家住校,为出国留学预留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这就使得父母能够逐渐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生活。”有关留学专家如是说。
留法博士徐明的爸爸妈妈向笔者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徐明家在苏州,在长春读大学,毕业后作为交换生赴俄罗斯读研究生,迄今已在俄罗斯生活4年。谈起自己的儿子,徐妈妈很自豪:“徐明是个让人放心的孩子,他懂事,自控能力好。我没有觉得徐明离我有多远,我们讲好每个星期打个电话或发个邮件,孩子对我说你们要放心,不然我也会担心你们。”